易游yy米乐m6:
10月9日,2025年世界客车博览会欧洲展(以下简称“世界客车博览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落下帷幕。这一被誉为国际客车业界“奥斯卡”的展会,不仅是一场展示最新产品与技术的盛宴,更是一面折射国际客车市场挑战与未来走向的明镜。
本届世界客车博览会规模庞大,展出面积达8.5万平方米,共9个展馆、560家展商(81家客车制造商),超过4.5万人到场观展,创下历史新高,在热闹的展台、炫目的新车和密集的论坛背后,一场关于技术路径、市场格局和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正加速上演。
正如笔者在本届展会前的预测一样,今年的世界客车博览会是一场超预期的国际客车盛会。本届展会吸引的专业参观者,较2023年展会专业参观者增加12%。来自101个国家的专业观众,更凸显了世界客车博览会的全球影响力,远非区域性展会所能比拟。
在参展商阵容方面,本届展会呈现规模增长和多元化趋势。共有来自40个国家的559家参展商齐聚布鲁塞尔。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客车制造商数量从2023年的66家增至81家。尽管市场总量有限,但客车制造商们对于展示自身实力、抢占未来制高点的热情空前高涨。此次世界客车博览会共有238辆整车(室内209辆,室外29辆)亮相,若将这些展车首尾相连,长度可达3.5公里。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世界客车博览会上,中国企业扮演着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中国参展企业达85家,首次超越德国,位列第二,仅次于土耳其107家参展企业的规模。有海外媒体预测,到下一届世界客车博览会欧洲展(2027年)时,中国参展商数量有望问鼎榜首。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客车及相关供应链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企业正逐步影响着未来欧洲客车市场的竞争格局。
“化油器的时代过去了,手动挡正逐步成为历史,如今物理后视镜也正在告别……”
展会期间,世界客车博览会官方账号在社交媒体上发出的这则消息,清晰且强烈的传递出本届展会上客车技术发展趋势的动向。直观来看,电子后视镜取代物理后视镜在本届展会上的趋势已相当明显,无论是城市客车,还是公路客车,电子后视镜已逐步成为标配。此外,多数车型亦配装有360°环视系统。
不过,欧洲客车业界的技术趋势却远不止于此。电动化正从城市客车走向城际及长途领域的公路客车。
如果说,此前几届世界客车博览会上电动化仅是城市客车的专属,那么在今年展会上,电动化趋势正大幅扩大。城际及长途领域的公路客车正积极向电动化转型,无论是欧洲传统客车企业,还是中国客车企业,纷纷在本届展会上展出了纯电动公路客车,且带电量基本在600kWh以上,突出了产品的长续驶里程特征。
当然,这一趋势源自欧盟日益严格的碳排放法规,根据欧盟要求,到2030年城际客车和长途客车需降低43%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另一方面,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能量密度的提升,也让长续驶里程的公路客车成为可能。
不过,欧洲城际客车及长途客车电动化的进程在未来几年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世界客车博览会同期举行的欧洲零排放会议上,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相关人士指出,从今年到2030年间,欧洲预计将新增2万辆纯电动公路客车,以实现欧盟2030年减排要求,这一方面为客车制造商们提供了广阔市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是对欧洲充电基础设施不小的挑战。
继续围绕电动化趋势来看,本届展会上针对三电系统的创新技术亦不在少数。比亚迪展出采用刀片电池的专用客车底盘,采用碳化硅开关器件,并进一步提升客车底盘的模块化设计;宇通客车和以MG品牌参展的申沃客车,通过与宁德时代进行电池包二次开发,将电池包设计得更加轻薄,可更好地满足低地板城市客车的使用要求。此外,以金旅GC15公路客车、申沃iEV12城市客车为代表的车型在高强度钢材的使用上实现突破,700兆帕、950兆帕高强度钢材在车身骨架上得到大规模应用,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车辆自重,以更好地适应电动化客车时代的要求。
除电动化外,本届展会还传达出另一趋势,即对车辆设计的关注。在本届世界客车博览会上,首次颁发了车辆设计奖,宇通U15和VDL的Futura 3凭借创新设计分获城市客车及公路客车设计奖项。值得关注的是,西班牙车身制造商UNVI展出的C26概念车亦获得车辆设计奖提名,这款车型在车内材质选择、照明及光源设计及人机工程学设计方面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营造出温馨氛围。
车辆设计奖评审团认为,行业、运营商及制造商有责任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公交出行方案。此外,在世界客车博览会标签奖项中,奔驰eCitaro、赛特拉S515HD车型亦在安全与舒适方面获得奖项,虽然欧洲传统客车企业近年来略显乏力,但在产品设计与理念上,仍具有不俗表现。
34场发布会,23款新车亮相,持续两日的世界客车博览会企业发布环节安排得紧凑且充实。不过,忙碌过后却发现,今年的世界客车博览会上,全新亮相的新车并不及往年,23款新车中亦不乏小改款车型,且并没有多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产品。这里有一个明显案例,今年是尼奥普兰品牌成立90周年,而在曼恩商用车发布会上,除几句简短介绍外,这一事实并未被过多提及,致敬Auwärter家族的限量版Skyliner车型在展台上也略显冷落。
实际上,在新冠疫情结束后,欧洲客车业界便显现疲态,全新车型推出速度放缓,范胡尔破产,以沃尔沃、斯堪尼亚为代表的企业在客车业务布局上发生改变。
不仅如此,氢燃料客车和自动驾驶客车在本届展会上也是同样景象。尽管巴拉德展出了全新的第9代氢燃料客车动力模组,戴姆勒和沃尔沃的合资企业Cellcentric也亮相展会,但氢燃料客车在本届展会上的身影却屈指可数,或许也仅有埃及企业MCV利用沃尔沃客车底盘推出的氢燃料低地板城市客车及土耳其企业Karsan与丰田合作开发的氢燃料e-ATA车型,究其原因或许仍是因为氢能的燃料成本高居不下。在自动驾驶客车方面,土耳其企业Karsan展示了L4级自动驾驶客车e-ATAK全尺寸8米级客车和e-JEST(轻型)自动驾驶客车,Karsan在发布会上强调了企业在电动化、氢能源及自动驾驶领域的愿景;Otokar展出e-CENTRO自动驾驶客车,波兰初创公司Autonomous Systems亮相展会。此外,展馆内就很难再见到自动驾驶客车及产品的相关展示了,且几年前的自动驾驶穿梭巴士也不见踪影,因欧盟实施《自动驾驶车辆自动驾驶系统型式认证》(EU 2022/1426),L4级以下的自动辅助驾驶车辆都不能称为自动驾驶车辆。
还记得在2023年世界客车博览会上,多家客车企业纷纷展示氢燃料客车,并以长续驶里程、快速加注燃料等产品特征进行宣传,然而高居不下的燃料成本和尚未完善的基础设施,则成为制约氢燃料客车和自动驾驶客车在欧洲市场推广的共性原因,这两大领域依旧缺乏成熟的商业解决方案,且欧洲客车行业似乎也对大规模应用自动驾驶持谨慎态度。
毫无疑问,中国客车及供应链企业是此次世界客车博览会的亮点。中国客车企业近乎包揽城市客车、公路客车大奖及标签奖。这让欧洲同行对中国企业的态度产生转变。一方面,欧洲同行不得不重视中国客车企业的崛起;另一方面,欧洲企业的心态正发生微妙转变,其中有吃惊、有羡慕,或许还有更多复杂情感掺杂其中。在当地时间10月3日晚间举行的世界客车博览会颁奖盛典上,这一复杂情绪体现得淋漓尽致,若你观察细致,会明显感觉到在颁发3类不同奖项时,现场掌声和氛围的微妙变化。此外,在世界客车博览会大会及欧洲零排放大会等学术会议上,都蔓延着难以言明的“中国挑战”。
回顾中国客车20余年的欧洲市场发展历程,金龙客车以传统燃油车最早叩开成熟的欧洲客车市场,比亚迪以纯电动城市客车在欧洲市场快速崛起,宇通客车包揽本届展会城市客车和公路客车大奖,成为产业支柱,它正为全球公共交通运输的所有领域(城市客车、校车、城际客车及旅游客车),提供了完整的产品矩阵,展现出从产品设计、技术集成到品牌塑造方面的综合实力。有欧洲商用车媒体认为,中国客车企业在欧洲市场已不再是旁观者和参与者,中国客车企业中正诞生具有实力的市场竞争者。此外,在客车供应链企业中,以松芝、郑州森鹏、无锡宏宇为代表的供应链企业也活跃在展会上,中国客车产业链正越来越深地向欧洲市场辐射。
对于中国客车企业而言,进入欧洲市场的目的是多维度的。一方面,在世界顶级展会上亮相并获得认可,是提升企业国际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欧洲市场也是检验产品品质、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的重要舞台。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欧盟标准认证,是中国客车进入其他客车市场(参照欧盟认证标准)的前提。
当前,欧洲客车市场的参与者呈现愈加多元化的格局,欧洲客车市场也正在迎来重塑。不仅有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参与,土耳其客车企业更凭借地理优势、成本优势及产能优势,在欧洲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前不久印度塔塔公司收购依维柯,且有另一家极具国际视野的印度企业JBM也正加快布局欧洲市场;沃尔沃调整了客车业务布局,但正通过与埃及、墨西哥、巴西等地的车身制造商合作,重返欧洲市场,加之此次还有越南企业VinFast参加展会。种种迹象表明,欧洲客车市场正呈现出“全球化”和“区域化”特征,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本地生产此刻有了更多含义。
不仅如此,合作也成为另一重要趋势。这其中,中国和土耳其企业以另一种角色出现在欧洲客车舞台上。例如,土耳其企业Otokar为戴姆勒、依维柯品牌代工生产;西班牙车身制造商Castrosua与宇通客车签署合作意向书,计划围绕面向欧洲市场的纯电动城市客车,开展覆盖开发、生产及营销环节的深度战略合作;为规避市场壁垒政策和不必要的贸易摩擦,一些中国客车制造商已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子公司、装配厂、售后服务网络),例如比亚迪在欧洲建立商用车生产基地,中国资本控股TAM公司,常隆客车(Alfabus)在意大利设立欧洲公司,深圳万润矿业收购法国Safra客车……
2024年,欧洲客车注册量回升至33500辆(较2023年增长5%),零排放客车(电动+氢能)占据25%份额(较2023年增长4%)。中国客车制造商在零排放电动客车领域的份额一直徘徊在20%左右。今年春季,中国客车出口量激增,新能源客车出口量为2997辆,其中,比亚迪位居榜首(约945辆)。以依维柯为代表的传统欧洲客车企业在其青睐的细分市场(纯电动城市客车、纯电动城际客车)中依然保持稳健地位。
欧洲的客车市场,在电动化浪潮下,正迸发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当然在欧洲客车市场转型过程中,还包含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受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深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将决定这场有关零排放变革的速度与质量。